民族要复兴,乡村必振兴。作为连接城乡的重要产业,瓷砖行业一头承载着城市建设的产业升级需求,一头关联着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与城乡风貌塑造,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“民生载体”与“发展纽带”的双重角色。近年来,随着“党建引领”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法论,瓷砖行业以党组织为轴心,将企业发展与乡村需求深度绑定,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探索出一条“党建红”与“陶瓷绿”交融的特色路径,彰显了产业的民生温度与责任担当。
一、锚定“为民”初心:党建引领下的需求对接与价值重构
乡村振兴的本质是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发展实践,瓷砖行业的服务方向需紧扣这一根本。党组织通过发挥“把方向、管大局、保落实”的核心作用,推动行业从“市场导向”向“需求导向”转型。一方面,基层党组织深入农村一线调研,梳理农民对住房改善、公共设施建设的真实需求——从自建房防潮抗渗的“安全诉求”,到新农房美观实用的“品质追求”,再到村文化广场、卫生室等公共空间“耐用易洁”的功能需要,党组织将这些分散的民生需求转化为行业发展的“任务清单”;另一方面,行业协会党组织牵头制定“乡村适用瓷砖”标准体系,明确防潮、耐磨、低吸水率等核心指标,引导企业跳出“城市高端市场”的单一赛道,转向“适农、惠农、便农”的产品研发,推动瓷砖从“建筑材料”升级为“乡村振兴的民生工具”。这种需求对接的精准化,本质上是党建引领下行业价值的一次重构:企业的“利润追求”与乡村的“民生需求”同频共振,瓷砖不再是简单的商品,而是连接城乡情感、提升农民获得感的“幸福载体”。
二、深耕“服务”主业:党建驱动下的体系下沉与痛点破解
县域市场“点多面广、需求分散”的特性,曾是瓷砖行业服务乡村的难点所在。党组织以“服务下沉”为抓手,推动行业构建起覆盖“生产—流通—使用”全链条的服务体系。在生产端,龙头企业党组织牵头建立“乡村定制化生产线”,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(如南方潮湿、北方温差大)调整产品配方,降低运输损耗的同时减少资源浪费;在流通端,基层党组织联合企业搭建“县域陶瓷服务站”,整合经销商、物流商、施工队等资源,提供“上门量房、场景化设计、集中配送”一站式服务,破解农村用户“选砖难、运砖难、铺砖难”的现实困境;在使用端,党组织推动企业开展“工匠培育计划”,通过党员技术骨干下乡授课、现场示范,提升农村施工队伍的专业水平,确保瓷砖铺贴质量。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,更通过服务的附加价值,为优质产品打开了下沉通道——当农民用得上、用得起、用得好的瓷砖产品进入乡村,消费信心被激活,县域市场对瓷砖的需求从“被动接受”转向“主动选择”,形成“服务提升—需求释放—产业升级”的正向循环。
三、赋能“共富”目标:党建联建下的产业链协同与生态共建
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,瓷砖行业的深度参与为县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党组织通过“党建联建”机制,推动企业与村集体、农户、配套产业形成利益共同体。例如,部分产区党组织牵头建立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合作模式,企业提供技术培训与订单支持,村集体整合闲置土地建设陶瓷加工车间,农户参与瓷砖包装、运输等环节,实现“家门口就业”;还有企业党组织联合科研院所、设计机构成立“乡村建材创新联盟”,围绕传统村落保护、文旅民宿开发等场景,研发兼具现代功能与传统韵味的特色瓷砖(如仿夯土砖、青石板纹瓷砖),助力乡村风貌提升与文旅产业发展。这种协同不仅延伸了瓷砖行业的产业链条,更通过“产业反哺”带动了物流、设计、施工等关联产业向县域聚集,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多元化就业选择,让农民从“打工者”转变为“产业参与者”,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支撑。
以“砖”为媒,书写乡村振兴的民生答卷
从田间地头的调研到生产线的定制化改造,从县域服务站的搭建到产业链协同机制的完善,瓷砖行业在党建引领下的每一次探索,都紧扣“为民”的初心。这不仅是一次产业的向下延伸,更是一场企业与乡村的双向奔赴——企业通过服务乡村拓展了市场空间,乡村通过引入产业激活了内生动力。面向未来,瓷砖行业需持续深化党建引领,将更多资源、技术、人才向县域倾斜,在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时,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产业动能。毕竟,铺在乡村屋檐下的每一片瓷砖,都承载着“让农村更宜居、让农民更幸福”的民生承诺,也书写着瓷砖行业服务国家战略的时代答卷。
(禅城陶瓷协会党支部 供稿)
相关资讯
转载本站文章图片,必须署明来源搜陶网(www.soutao.tv)外地站点加盟热线:0757-82770008,QQ99880500 本站律师顾问:广东中天鼎盛律师事务所:0757-93289933
家居产品导购QQ:632599208 找砖网全国家居经销商Q总群:52515767 中国家居网络媒体Q总群:69235136全国家居职业经理总群86188297 协会支持:佛山市禅城区陶瓷卫浴行业协会
版权所有:佛山市家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粤ICP备11050138号 HTML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