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陶瓷行业的江湖里,“价格战”从来不是新鲜词。从早期的区域市场贴身肉搏,到如今线上渠道的流量争夺,降价促销的标语始终挂在企业的宣传栏里。但当所有参与者都陷入“降价-利润压缩-再降价”的循环时,这条路早已不是通往生存的捷径,反而成了吞噬行业活力的黑洞。
价格战的底层逻辑,是用成本优势碾压对手。但瓷砖行业的特殊性在于,其价值构成从来不是单一的原材料成本。一块瓷砖的诞生,涉及原料配比、烧制工艺、表面处理、花色设计等多个环节,每个环节的技术积累都决定了产品的最终质感。当企业为了降价不断压缩成本,首先被牺牲的是工艺精度——釉面厚度减薄可能导致渗污率上升,烧制温度降低或许能节省能耗却会让砖体密度下降,花色调色简化则会让产品沦为千篇一律的“工业复制品”。这些隐藏在价格背后的品质损耗,最终会以消费者体验的下降为代价,反过来侵蚀品牌的信任基础。
更关键的是,价格战会将企业的注意力从“创造价值”转移到“分配价值”上。当所有企业都在为“如何卖得更便宜”绞尽脑汁时,研发投入会被营销费用挤压,产品设计会被成本核算绑架,服务升级会被渠道返利牵制。这种内卷式的竞争,本质上是在存量市场中争夺有限的用户,而非开拓增量需求。但消费者的需求从未停滞:他们可能不再满足于“一块能铺地的砖”,而是追求空间美学的整体解决方案;可能不再关注“单价多少”,而是在意“全生命周期的成本”(比如易清洁、抗污损的性能);可能不再被“促销力度”打动,而是为“品牌传递的生活方式”买单。当企业的眼光始终盯着价格秤上的数字,就会彻底错过这些需求升级的窗口期。
价格战的另一个致命陷阱,是让行业陷入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恶性循环。那些坚持品质、专注研发的企业,往往因为成本较高而在价格战中处于劣势;反而是靠偷工减料、模仿抄袭维持低价的企业,看似在短期内抢占了市场份额。这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,会消解行业向上的动力——既然踏实做产品赚不到钱,不如跟着一起打价格战;既然创新会被快速模仿,不如节省研发开支。长此以往,整个行业的技术壁垒会越来越低,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,最终失去应对市场变化的韧性。当消费需求因经济波动或审美变迁出现转向时,这些习惯了低价竞争的企业,往往连转身的时间都没有。
瓷砖企业的未来,从来不在价格的红海里,而在价值的蓝海中。真正的企业竞争力,应该来自对材料科学的深度挖掘(比如更环保的无机材料应用)、对生产工艺的精准把控(比如数字化智能制造带来的品质稳定性)、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(比如从“卖砖”到“卖空间解决方案”的服务升级),以及对品牌价值的长期经营(比如通过文化赋能赋予产品情感属性)。这些能力的积累或许无法在短期内转化为销量,却能构建起难以复制的核心壁垒,让企业在市场的起伏中站稳脚跟。
价格战或许是市场竞争的原始本能,但绝不是企业的长久之计。当企业沉迷于“用低价换市场”的游戏时,其实是在用明天的利润填补今天的窟窿。真正的生存智慧,是跳出价格的陷阱,在价值的维度上重新定义自己——毕竟,消费者最终会为价值买单,而行业也终将奖励那些专注于创造价值的企业。
(来源: 禅城陶瓷协会,侵删)
相关资讯
转载本站文章图片,必须署明来源搜陶网(www.soutao.tv)外地站点加盟热线:0757-82770008,QQ99880500 本站律师顾问:广东中天鼎盛律师事务所:0757-93289933
家居产品导购QQ:632599208 找砖网全国家居经销商Q总群:52515767 中国家居网络媒体Q总群:69235136全国家居职业经理总群86188297 协会支持:佛山市禅城区陶瓷卫浴行业协会
版权所有:佛山市家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粤ICP备11050138号 HTML网站地图